原标题:中消协律师团点评通信领域不公平格式条款成了“律师怼律师”
10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发布《不公平格式条款点评系列七:通信领域不公平格式条款点评》,根据《“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及线索征集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邀请中消协律师团律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通信领域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进行点评,点评了两类“不公平格式条款”。
第一类通信业“不公平格式条款”:上下行速率不保证。
关于点评的再点评:
运营商这句话,应该是字斟句酌的,是律师写的,非常严谨,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而中消协律师团的分析,比运营商更难以令人理解。消协不应该秀文采,应该考虑到大多数普通居民如何理解,还应该要求运营商等将普通居民律师网难以理解的条款修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有速率的包括两类,一类是固网宽带,另一类是手机上网。
对于固网宽带来说,运营商应在大多数时候保证上下行速率能达到标称值,工信部的标准是不到90%就不算合格,并以此考核三大电信运营商。但是,这是“在大多数时候”,而非任何时候,因为环境多变,运营商“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达到标称值”,这是通信服务的特点。用户应该知悉这点并认可,这也是合理的。
固网宽带速率测试目前缺乏的是:①用户感知角度出发的,固网宽带速率测试标准。目前工信部测试数据看,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是超标准提供服务的,但速率是用户到运营商最近的服务器之间的速率,这与用户实际上网时的感知有很大差律师网异。②“大多数时候”的界定,半夜三点速度肯定是快过晚八点的,但那时候不属于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时间。③除三大电信运营商外,我国还有有线宽带以及几百家民营宽带,它们的速率由谁保证?
对于手机上网速率来说,由于网络的特点,同时间用的人多了,网络速度就会慢下来。运营商不会在合同里承诺上下行的最低速率,在公开宣传资料里,提到的都是理论速率,且大多数时候,都会注明“理论最高”字样。反倒是,运营商会在合同中增加一些限速的规定,包括,①达量限速,达到一定额度后,限制最高速率(这一国际通用做法已经被消协反复质疑后在新套餐中消失了),②在一些套餐中,运营商通过不同的最高速率限制,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就像同律师网样的距离,高铁和普通铁路客运价格不一样。不过在手机套餐合同中,运营商缺乏对速率服务的承诺,即最低保障条款,中消协或者可以瞄准这个角度说“不公平”。
从中消协的案例,我没看出具体指的是哪一类。但其中“连不上网”、“有数据传输”都不是严谨的描述。“有数据传输”也不是一个速率指标(还不如消费者角度“连不上网”)。
第二类通信业“不公平格式条款”:间接损失赔偿免责条款。
类似的间接损失免责条款出现在很多合同中。格式条款确实存在过度“保护运营商利益”的嫌疑(一看条文就出自律师)。但作为基础服务之一的通信服务,本身收的就是由于给数据提供通路而收的“过路费”,“过路费”直接关联通路成本,这与高速公路收费一样。高速律师网公路堵车造成交货延迟违约的赔偿,能向高速公路收费方索要吗?如何界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收益”或间接损失,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当然,运营商格式条款中的条文过于严谨、生硬,应该更亲民一些。
点评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来源为中消协调查,但非消费者反映主要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2022年8月18日发布《“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及线索征集调查报告》。线索征集时间为2022年5月17日-6月5日,回收有效问卷462份,其中选择遇到过不公平格式条款的406人。并得出结论,“数据显示,消费中遇到过“不公平格式条款”的消费者占比接近九成(87.88%)”,由于样本过少,这一结论本身就不够严谨。
发现有不公平格式条款律师网后,高达70.70%选择继续交易。但其结果为是292、否113、未答8,此问题总样本413,即不是有效问卷的462,也不是遇到过不平等条款的406,这也表明,样本选择有偏差。
总计征集线索367例,其中线上消费172例,占比47%,线下消费195例,占比53%。其中与通信服务相关的内容:线上、线下消费线索中,分别收集到通信服务(含话费、宽带等)类14例和13例。
线上消费案例反映通信服务(含话费、宽带等)类主要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办理业务时存在升级业务(增加消费)可以网上办理,降级业务(降低消费)则必须线下办理的不合理规定;以及为降低套餐设置不合理障碍,即“套餐流量升容易降很难”;“账号停复机和过户律师网困难”等问题。
线下消费案例反映通信服务(含话费、宽带等)主要问题有:在安装和办理电信业务签订协议时遇到的不公平条款。如,“强制最低消费协议、最低使用年限协议”“宽带捆绑推销机顶盒”,以及协议中存在的明显加重消费者责任的条款。
中消协律师团的律师避重就轻,选择点评的是线下消费案例中“以及”之后的内容,反而对线上线下反映的“套餐升易降难”、“停复机”、“强制最低消费最低使用年限”、“捆绑销售”等视而不见。且律师点评的第一类案例,并未出现在线上、线下“消费案例反映的主要行业问题”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